《梅兰芳》影评(观后感):撕碎纸枷锁而起舞[转载]


是不是该写这篇影评?游鱼不了解京剧,也不喜欢京剧。不喜欢的理由很简单——涂着油彩,咿呀着吊嗓子,在狭窄的戏台上,上演着雷同的戏剧。这可能是种偏见。鲁迅一样不喜欢京剧,还用张沛这个化名写过杂文《略论梅兰芳及其他》。看完电影《梅兰芳》之后,特意温习该文,觉得鲁迅有点刻薄(他一直刻薄,不仅仅对梅兰芳),但也不是全无道理。

电影前半部分,看得非常过瘾,尤其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唱戏擂台。青年梅兰芳(余少群饰演)的京剧扮相,确实很美,遗憾的是,成年之后的梅兰芳(黎明饰演),有点木讷,有点肥。电影越看越觉得在为梅兰芳立传,而且是“钦点的正传”。

要求陈凯歌拍摄一个真实的人物,按自己的理解来进行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为梅兰芳是中国曾经的高官(做过文联副主席),是政治花瓶,何况梅家后人在盯着,许多梅郎的粉丝在看着,陈凯歌要考虑这些因素。所以,梅兰芳在电影里成为人格艺德无可挑剔的人,尤其面对日本人所体现出爱国主义,很符合神话人物的定位。因此,电影仅在解释梅兰芳,而没有解剖梅兰芳。
或许电影也想走进梅兰芳内心,不过电影对梅兰芳内心的解释只是——梅兰芳是孤单的,无可挣脱的孤单。这种孤单,在游鱼看来,乃在再度神化梅兰芳。因为梅兰芳的孤单被理解为艺术而诞生的不合俗世的孤单——多么高贵的孤单!好像梅花盛开在寒冬,兰花绽放在幽谷,乃是不为百花所相容的结果。电影一句很有名的台词: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,就毁了梅兰芳。这无疑在宣明:梅兰芳=孤单,孤单=梅兰芳。可是,唯有神才有彻底的孤单!

电影最后,邱如白对梅兰芳说:“我们俩这一辈子,年轻的时候,我连时髦的衣服都不让你穿,就是为了活得真,台上才能真。如果有来世,我不会再拦着你,因为我明白了,你想做一个凡人,你也许一直就是个凡人。”梅兰芳真的一直只想做个凡人,而不是被神化的艺术家?这样反问,可能有点无礼。事实上,梅兰芳着迷于戏台上那个自己所扮演的女人,他一直用心和灵,来诠释心中理想的女性,也是戏迷心中的理想女性。男人看梅兰芳,看到的是戏台上的女人;女人看梅兰芳,看到的也是戏台上的女人。他们可能都忘记梅兰芳是个男人。所以,梅兰芳面对日本人的侮辱,说了那么一句话:别忘了在台下,我是个男人。

梅兰芳的纸枷锁何来?谁给他戴上?梅兰芳是不愿撕碎还是撕碎不了?如果是不愿撕碎,无疑有点冒犯梅兰芳。如果是撕碎不了,梅兰芳无疑成为悲剧性的艺人。而电影需要悲剧感。但是不管怎么样,梅兰芳无法带着纸枷锁在现实里翩翩起舞,唯有在舞台上,他可以暂时撕碎纸枷锁,在京剧世界里自由自在。

作者:逆流的游鱼,来自hi.baidu.com/cq2347

0 评论: